“寒门贵子”范仲淹:年少丧父,母亲改嫁,却将一副烂牌打成王炸
发布日期:2024-07-01 23:05 点击次数:168
南宋学者吕中曾言:“先儒论宋朝人物,以范仲淹为第一。”
作为北宋一代名臣的范仲淹,一生为官清正,能文能武,崇高的品格是天下人高山仰止的榜样。
尤其是那句名言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成为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遗产。
然而,拥有如此盛名的范仲淹,他的人生从一开始,抓到的却是一副烂的不能再烂的牌。
他年少丧父,随母亲改嫁,童年漂泊不定;长大后奋发求学,终成进士,却在尔虞我诈的官场,屡屡受挫。
但在范仲淹的一生中,从没有过放弃二字,他对自己,对命运、对国家,都有着一股非比寻常的执着。
也正是这份执着,让他成为北宋最完美文人的典型,有了“文正”这样的谥号。
1
执于学:苦学成才,逆天改命
范仲淹,字希文,出生于徐州。
父亲范墉,是一位管理文书的基层官员,在范仲淹两岁时,他就因病去世。
范仲淹与母亲贫苦无依,为了活命,母亲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邹城朱家。
继父朱文瀚是一名基层推官,常被调来调去,改名朱说的范仲淹,常常跟随母亲和继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。
虽然家境贫寒,但母亲和继父从没有放松对范仲淹的教育,7岁教他认字,10岁就送他去私塾学习。
范仲淹好学聪颖,15岁时就在县城扬名,被姜遒赞为奇才。20岁时,他辞别父母,来到长白山醴泉寺拜高僧为师,学习佛学经典。
在醴泉寺读书三年,为了省吃俭用,范仲淹基本上过着“划粥断齑”的清苦生活。
后来,继父去世,家境愈加困顿,而朱氏兄弟却不知节俭,范仲淹好言相劝,却被回怼:“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钱,与你有何相干。”
一直以为自己生来就是朱说的范仲淹,在朱氏兄弟的轻蔑中才得知自己的身世。
伤感不已的他,羞愤难当,于是23岁的范仲淹,立志要出人头地,改变这屈辱的命运。
他辞别母亲后,只身前往南京应天府求学,在应天府,范仲淹磨砺自己几乎到苛刻的程度。
他几乎每晚诵读到深夜,疲倦时就用冷水洗脸,让自己清醒;饿了,就喝点稀粥充饥。
五年中,他执于苦学,竟没有脱掉衣服睡过觉,连书院老师都称赞他为“颜回转世”。
就这样,经过数年寒窗苦读,在大中祥符八年,27岁的范仲淹荣登进士榜,他终于由寒儒成为进士。
此后,他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,有了俸禄和职田,范仲淹终于可以安家立户,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。
两年后,他上表皇帝,复姓归宗,恢复了范仲淹之名,堂堂正正做一名范氏子孙。
《了凡四训》中有言: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”
一个人的命运,要靠自己去创造;一个人的福运,要由自己锲而不舍去谋求。
时间积累知识的广阔,执着成就远大的志向。
范仲淹苦学成才,一朝扬眉后,终于不用再寄人篱下,苟且安生。
执着于学识,不仅改变了他出身寒门的命运,还让他成为受世人景仰的名臣。
2
忠于己: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
听说过一句话:“人生是盘棋,输赢不定,下好自己的棋,做好自己的角色就是胜利。”
范仲淹中进士后,获得晏殊举荐,顺利升任为秘阁校理,成为皇帝的文学侍从。
天圣七年冬至,十九岁的宋仁宗打算率领百官,在会庆殿为皇太后祝寿。
对于皇帝这一举措,朝中群臣都认为这不符合国家礼制,但因畏惧皇太后的权势,满朝官员无一人敢有异议。
范仲淹却公开上书反对,他认为这种弱主强母的做法,会影响皇权政治的稳定,和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范仲淹的这一奏疏,引起轩然大波,因摄于舆论压力,皇太后没有追究,但范仲淹并未就此打住,而是再上书劝请皇太后还政。
奏疏上去如石沉大海,范仲淹无可奈何,愤然自请出京,任河中府通判。
明道二年,皇太后驾崩,宋仁宗亲政,范仲淹被召回京城,担任右司谏。
这年冬天,郭皇后与其他后妃争宠,引起宋仁宗的强烈不满,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有过节,趁机劝皇帝立主废后。
范仲淹认为这种做法不妥,就和孔道辅等人一起劝谏,结果惹怒宋仁宗,导致自己被外放为睦州知州。
到睦州后,范仲淹疏通河渠,兴修水利,因治水有功,刚过一年,他又被调回京师,升为礼部员外郎、权知开封府。
就在仕途即将要拉升之际,范仲淹又再次因为他的正直而得罪人。
他认为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,任人唯亲,便亲自动手编制《百官图》,详细批注吕夷简任用官员的猫腻,呈现给皇帝。
吕夷简也强烈反击,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,勾结朋党,离间君臣。
最终两人争论的结果是,范仲淹被罢黜,改知饶州。
范仲淹为人执着,直言敢谏,不惧权威,但因慷慨直言,导致自己“三出专城”。
好友梅尧臣寄《啄木》诗给他,想要劝诫他不要过于耿直,否则就会像啄木鸟一样,虽啄死林中虫,却招来杀身之祸。
范仲淹给好友回复了一篇《灵乌赋》,坚定强调自己: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。
范仲淹的勇敢和执着,千年以后读来,仍令人感慨万千。
他也因此性格获得了北宋世人的人格认同,据《宋人轶事汇编》中记载,范仲淹三次被贬,每贬一次,世人称“光”光耀一次,因此有三贬三光之说。
林语堂曾说:“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,才能单独屹立。”
范仲淹正是凭借这份无畏无惧的执着,让自己在宦海沉浮的官场中,始终保留一份信念,坚守自己的初心。
三贬外放志不改,官场半生心如前。
人生之难,难在多阻;人生之苦,苦在执着。
可也正是因为勇敢和执着,才让人这一生,变得独特和热血。
3
报于国:竭尽忠诚,始终不渝
宝元元年,西夏犯边,北宋边关告急,宋仁宗召范仲淹召回京,委任他与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。
范仲淹上任后,吸取范雍三川口失败的教训,首先改变御敌策略,选出精锐日夜训练,修剪防御壁垒,并建鹿城为康定军,加强抵御西夏的军力。
此时,32岁的韩琦性格刚烈,意气风发,热衷于进攻杀敌,结果在好水川、定川寨都以惨败收场,从此之后,他再不提进攻之策,坚定拥护范仲淹的守势战略。
之后两人共同主持西北边事,携手不疑,世称“韩范。”他们部署得当,号令严明,安抚士卒,边关将士勠力同心,没过几年,边事就趋于平定。
庆历三年,西夏主动遣使议和,宋仁宗接受议和建议,双方达成和约,史称“庆历和议”。
边关和平后,范仲淹被召回京师,进参知政事,这次应召赴阙,范仲淹决定大展宏图。
宋仁宗也点名要求他实行“当世急务”,数日后,范仲淹就呈上了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标志着庆历新政拉开了序幕。
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改革吏治,改变原有的官吏磨勘和恩荫任子制度,解决北宋长期的冗官问题。
庆历新政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,遭到反对派的强烈阻挠,再加上北宋数十年的积弊,一朝兴革,急于救治,引发出众多危机。
因此,这场庆历新政,改革不到一年,就在朋党之论的攻击下,以范仲淹罢参知政事,富弼等被贬出京师而宣告结束。
此次事件后,范仲淹离开朝廷,前往边疆,不久因肺疾发作严重,任知邓州调养。
范仲淹在邓州修养期间,兴办学校、鼓励农桑,并应好友滕子京的要求,写下千古美文《岳阳楼记》。
景祐四年正月,范仲淹在徙知颍州途中,病情恶化,只得留在徐州治病。
此时的他,自知自己病重不治,于是给朝廷上书《遗表》,最后一次对国家和百姓竭尽忠诚。
四个月后,范仲淹病逝于徐州,享年64岁。
听闻范仲淹去世,全国百姓都悲痛不已,朝廷特赠范仲淹兵部尚书,谥文正,停止上朝一天以表哀悼。
范仲淹死后,归葬于河南万安山下的家族陵园,宋仁宗亲自为他书写墓碑“褒贤之碑”。
后来,在范仲淹任职过的许多州郡,人们都为他修建了祠堂,以表达了对他永久的景仰和怀念。
唐代诗人戴叔伦曾说:“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”
范仲淹的一生,便是如此。哪怕失败,亦不曾气馁;即便身死,也要发挥余热,为国尽忠。
4
金代文学家元好问,曾这样评价范仲淹:
“文正范公,在布衣为名士,在州县为能吏,在边境为名将,其才其量其忠,一身而备数器。在朝廷,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,求之千百年间,概不一二见,非但为一代忠臣而已。”
范仲淹文武双全,一生以家国为己任,却多次遇阻,壮志难酬。
虽然一生经历坎坷无数,但范仲淹却活得热烈明媚。
他兴办苏州学府,兴盛天下文教;在州县能为能吏,在边境能为名将。
范仲淹有博大的格局,也有自己的坚持。他为北宋尽忠职守,哪怕多次受屈,也从来没有过悔恨;哪怕生命将逝,也要为北宋贡献自己最后的微光,至死不渝。
范仲淹对国家的执着,对人生的执着,让世人可歌可泣。
纵观范仲淹的一生,坚守初心是他立世之本;智勇双全是他处事之慧;将死申诉是他忠君之德。
也许执着,并不一定会取得圆满,但一定会赢得尊重。
正如范仲淹这一生,纵尝遍坎坷,但青山不改,虽过千年,那份忠勇执着的精神仍被世人仰视千年万年。